基金发行冰火两重天:头部机构日进斗金,中小公募颗粒无收
行业分化加剧,那些曾经梦想在公募行业分一杯羹的中小基金公司,如今正面临着“无基可发”的生存困境。
根据Wind数据,截至2025年11月2日,公募新发基金市场整体回暖,新成立基金数量已突破千只大关。
然而在这繁荣景象背后,基金发行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,强者恒强的“马太效应”正在不断加剧。
华夏基金一马当先,年内已成立新基金高达86只,发行规模约428.79亿元;富国基金和鹏华基金紧随其后,新发基金数量分别为66只和63只。
南方基金虽然发行数量并非最多,但其募集资金总额突破了500亿元大关。
01 行业分化:头部风生水起,中小公司举步维艰
与头部公司的风生水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大量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发行市场上步履维艰。
数据显示,有超过50家基金公司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不足10只。
其中,35家公司仅发行了1至4只产品,总发行规模普遍在10亿元以下。
部分公司发行规模甚至不足1亿元,如施罗德基金、华润元大基金等今年仅成立了1只产品。
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,华宸未来基金、新沃基金、前海联合基金、长安基金、瑞达基金、九泰基金、淳厚基金、江信基金等多家中小基金公司今年以来尚未成立1只基金。
这些公司陷入了“颗粒无收”的困境,与头部公司密集新发的盛况形成天壤之别。
02 驱动因素:品牌、渠道与投研的三重壁垒
“当前的发行市场,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产品竞争,而是综合实力的较量。”华南某大型公募人士坦言。
头部公司可以凭借强大的持续营销能力和产品线布局,轻松实现多只产品发行,而中小公司可能需要倾尽全力才能推出一只产品,且募集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。
品牌效应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。
投资者更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基金公司,认为其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更为可靠。
渠道资源同样至关重要。
银行、券商等渠道也更愿意优先推荐头部公司的产品,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分化。
此外,投研能力决定了产品创新潜力。
头部公司通常拥有更强大的投研团队和资源,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和投资机会,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。
以指数基金为例,今年接近50%的新发基金为指数基金,16%为偏股混合基金,12%为指数增强基金。
这些产品的发行需要较强的投研和产品设计能力,而这正是中小基金公司所欠缺的。
03 生存之道:差异化竞争与细分市场布局
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,中小基金公司并非没有出路。
晨星(中国)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认为,新基金发行市场的分化可能会进一步加剧行业洗牌,使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。
但中小基金公司也可通过差异化竞争等方式寻求发展机会。
部分中小公募凭借对细分赛道的布局,在头部主导的市场中实现了差异化生存。
例如,永赢基金布局了卫星通信、医疗、通用航空、央企红利等细分主题产品;华宝基金布局了创新药、农牧渔、人工智能等细分赛道,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[citation:2。
代景霞表示,中小基金公司若能聚焦利基市场,构建差异化竞争力,仍有可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在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长河中,中小公司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路径,而非与头部公司正面抗衡。
04 行业展望:分化趋势或将持续
从整个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来看,分化趋势可能将进一步加剧。
根据Wind数据,今年三季度以来,权益类基金的首募规模占新发总规模的49%,该比例呈现逐季提升态势。
在市场行情活跃的背景下,公募基金发行愈发火热。
下半年以来,已有71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,其中52只是权益类基金,占比达73%。
这种市场环境下,资金更加向头部公司集中,使得中小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11月2日,华夏基金年内已成立新基金高达86只,发行规模约428.79亿元。而另一边,华宸未来、新沃、前海联合等多家中小基金公司尚未成立1只基金。
行业分化的背后,是品牌、渠道与投研实力的全面较量。
对于那些仍在挣扎的中小基金公司来说,唯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路线,聚焦细分市场构建核心竞争力,才有可能在头部主导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。
|
|